在家教育與近代西方教育學-6

泰勒之【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黃夏成

泰勒(Ralph Winfred Tyler,1902~1994)是當代美國教育家、課程理論家,並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他指出,如果要系統地、理智地研究某一個教育計畫,首先 必須確定要達到的各種教育目標,並且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所作出的各種價值判斷。

泰勒認為,要設計出優良的課程計劃,須要進行以下兩個重要的研究:

一、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

在家教育的父母對兒女的了解和熟悉度,是教與學過程十分重要的優勢,我們要用心去觀察兒女不 同階段不同的需求。

二、對校外當代生活的研究

最理想的方式是,多加運用社會資源,讓兒女透過實際參與社會和生活,去建構認知。

泰勒指出,在教育目標確定後,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學習經驗,即學生以一個主動參與者的角色,與外部環境條件之間所進行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師的任務是通過建構情境來營造學習經驗,即學生以一個主動參與者的角色,與外部環境條件之間所進行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師的任務是通過建構情境來營造學習經驗,以多樣化的情境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經驗。

泰勒提出了選擇學習經驗的五項原則:

第一 : 為了達到某一教育目標,學生必須具有使他自己,有機會實踐這個目標所隱含的那種行為的經驗。

第二 : 學習經驗必須使學生由於實踐教育目標所隱含的那種行為而獲得滿足感。因此,學習的最終目的絕不能停留在考試上,而是成為生活中可運用的能力,藉由實際的練習與落實,獲得實質的益處及內在的滿足感。

第三:學習經驗所期望的反應,是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
除非對學生有真實的了解,我們很難設計一套學生力所能及,而且略有挑戰,可以幫助他一步步往上攀爬的課程。因此,因材施教才是最準確的教育和學習策略。

第四:不同的學習經驗可用來達到同樣的教育目標。
按不同的學習風格給予施教,或者從不同的知識素材切入,再透過有效的引導,可以讓學生獲得更紥實的教育目標。

第五:同樣的學習經驗可以產生多種結果,以及達到多個教育目標。

當我們以學生為主體,而非以行政要求去進行教育時,學生的自主性思考、情感及創造力,就可以不受約朿的得到滋養及解放。

認知不是一種機械化的過程,而是富創造性的洗禮,因此,過度切割知識且又制度化的執行,容易扼殺知識和學生的生命力。

在家教育的生活訓練、現場觀摩、體驗活動及信仰實踐,都是在落實「做中學」和「學以致用」的教育基本功能與目標。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