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家教育在台灣合法嗎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立法院修正「國民教育法」第四條第四項規定「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其實驗內容、期程、範圍、申請條件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教育部會商直轄市、縣(市)政府後定之。」
-
-
- 國中、小學生可以依據 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 ,每年五月向各直轄市、縣(市)教育局、處提交申請書、並檢附實驗教育計畫。
- 高中生可以依據 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法 ,每年六、十二月向各直轄市、縣(市)教育局、處提交申請書、並檢附實驗教育計畫。
-
2. 父母有能力教嗎?
百分百有能力教!事實上,不一定每一科每一堂課都要由父母親自教。要讓孩子學會(而非應付考試且拿高分),也不一定都要靠人去教,目前網路科技發達,學習資源非常地豐富;學習網站、影音工具、共學團體、圖書館、導覽服務(如植物園、動物園)都可充分利用。另外,才藝學習當然需要專業人士了,父母也都可以為孩子篩選一位有風範的專家…..總之,可以按著孩子的天分與需要應用。
而且更高的價值是協助孩子培養自學(自我教育) ,甚至你可以成為父母教練,引發孩子保有好奇心、求知慾與學習動機,父母可以讓教育不一樣,讓他一生快樂學到老。
國小階段:高職畢業的父母就有足夠能力教國小絕大部份的課程,再加上其他資源與人力,就可以有效處理。
國高中階段:如果孩子六年來也同時培養自學能力,可以計劃返校選課、家教和共學小組,形成一個教學團隊的做法。
另外,品格塑造、信仰實踐是透過身教、榜樣和生活方式來育成,乃是為孩子建構一個健康的全人生活環境。
3. 孩子群育怎麼辦?
孩子的群育問題,實為在家教育最令人關心的議題。
在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證明在家教育的孩子不會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這只是一個迷思。群育的目的是培養正確的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而品格是其中的核心能力。
集體教育只是群育的一種手段或方法之一,如果孩子個性孤僻、價值觀扭曲、沒有適當的引導,即使在學校長時間與同年齡的孩子相處,也有可能人際關係不好,而學校的高霸凌比例證明這種隨機式的群育也有可能是反效果的。
培養一個孩子尊重、熱忱和節制的品格,他就可以跟九歲到九十歲的人融洽的相處,甚至有能力跟大家不喜歡的人快樂地玩在一塊。更進一步地,這是團隊合作的基本能力。
你的家庭是一個小群體,再與三五個家庭相處就是真實的人類社群,再引導孩子上街購物、加入共學團體、營會活動、參加教會兒童主日學、辦理事務、參與公共議題及有計劃的服務學習,如此不只是達到群育的基本需求,已經是在進行未來領袖的育成了。
4. 如何安排課程內容與作息?
具長遠效益的導引流程如下:
思索人生的核心價值 => 融入到教育理念中 => 孩子需要的學習目標和能力培養 => 按年齡和程度安排日常生活的作息
以全人發展的格局來看孩子的生命,再按因材施教的差異化需求,為不同的孩子規劃略為不同的內容及作息。
基本架構可以參考學校的日課表,將時間和課程調整到家庭及孩子的需求,盡量比學校多至少20%的彈性時間,並且邊做邊修正。除了個人的時間外,也可將混齡的共同學習及跟其他家庭的共學小組排進去。
目標明確、適度的紀律,加上彈性的應變力,才能打造健康的學習型家庭。
5. 工作及家事已讓我們精疲力竭,何來時間教孩子?
有些家庭的經驗是化整為零,所謂學習是先學而後習,所以把教學分成學與習,譬如數學在餐桌上是學重要公式及解題觀念,在車上則是復習及驗收,乘法、除法、心算,都是在車上、機車上、散步間練出來的,除此哥哥可以幫忙驗收妹妹的數學,教妹妹九九乘法,例如國語陌生的重要字辭我們會寫在卡片上,兩兄弟互相驗收直到學會為止,至於家事則邀請孩子分擔,像洗碗、吸地、照顧弟弟,他們都勝任得讓家長感動不已,所以,就有足夠的時間做在家教育。
6. 孩子的升學問題怎麼辦?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澄清孩子未來想走什麼樣的路,基本上一共有三種選擇:
(一)走學歷路線:努力用功參加基測,以求升上名校;
(二)是走證照路線:譬如廚師、電工、代書、理財證照等;
(三)則是憑著實力走出一條路:例如紅面棋王周俊勳、漫畫大師蔡志忠、超級營業員等。
無論是哪一個選項,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意見,畢竟未來是他自己要走的,所以我門是否做在家教育,每年都會再次詢問孩子的意見,有人以為孩子年幼無知做不得主,我卻以為如果父母將自己對環境的焦慮,或對自己的無價值感轉嫁給小孩,是一件極不合理而且殘忍的事情,當孩子不是做自己而是為他人而活,已經注定他會不快樂一輩子,或許它可以過好的生活,但是他失去好好過生活的權利,因為那不是他要的生活,或許在自我探索期間孩子會跌跌撞撞,那又有何不可?畢竟錯誤與挫折也是生命的養分,每個人的人生劇本是各有不同,有人一路順遂,有人則是峰迴路轉,高潮迭起,我們不是這場戲的導演,我們只是劇務、觀眾、敲鑼打鼓的人。所以當孩子選定他的路,每天讀什麼、讀幾小時,已不言可喻,當然孩子的志向會變,但是又何妨,當年我們還不是一變再變,甚者糊里糊塗步入中年。
7. 在家教育的孩子在職場上是否有競爭力?
父母往往擔心孩子未來會餓著了。其實如果我們靜心想一想:一個人如果做他喜歡的工作,他就比別人有更高的動力及成就動機,如果是做他所擅長的工作,自然做起來得心應手。我常講鱷魚與熊打架的故事,我問孩子誰比較厲害,結果他們都說出了正確答案,在水裡鱷魚會贏,在陸上熊會贏,由此可見競爭力是來自於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重要的是孩子能夠認識自己。對於帶孩子去做腦皮質測試我深不以為然,因為如果我們關心孩子,常與孩子互動,每個孩子的個性,長項短處應該都可如數家珍,而父母的責任就是協助孩子認識自己。
8. 在家教育是溫室教育,孩子如何適應詭譎多變的社會?
適應力是來自於我們選擇開放,及願意重新學習,我看到許多軍職轉業的優秀企業戰士,他們並沒有適應不良,很快的他們可以用企業用語與你侃侃而談,甚者將軍中所學軍事管理及戰略運用在工作上,當然也有適應不良,誤以為東混西混可以一帆風順,所以我鼓勵孩子接觸多元文化,甚者各樣的訊息,重要的是我們能否陪他一起對話,一起探討,我期待我的孩子會把別人帶好,而不是被其他的孩子帶壞,除此我與內人也相信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大過外界,因為我們與孩子有緊密的聯結。還記得小時候他們也曾經被排擠過,他們難過得回家哭訴,然而父母的接納與支持,讓他們有勇氣走過生命晦暗苦澀的一段,那些都只是生命的插曲,而不是生命的全部,當孩子遇到此類的問題,往往父母的反應比孩子激烈,當孩子已不以為意,大人卻還耿耿在懷,讓人搞不清楚究竟是誰受傷了。
學校的班級就是最典型的多元文化縮影,在家絕少機會接觸到這麼多奇奇怪怪的人,如何培養群性及人際能力,我以為建立孩子的自信是首務,因為自卑及自大將不斷製造人際衝突,而建立自信最好的方式就是愛、肯定、尊重與信賴,當孩子有高度的自我價值感自然有自信,至於如何處理人際衝突?從小我們即開始培養他們清楚表達需要,如何與別人協調溝通,父母的示範應是最好的教導吧;如果父母還學不會在愛心裏說誠實話,反過來常常彼此指責、互相操控,我們又如何期待孩子懂得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有的也只是虛偽諂媚、彼此爭戰的方式。
9. 在家教育的費用會比較高嗎?
這會跟據每個家的選擇,在家自學的花費可以不多,也可能會需要很多的預算。一般來說,會超過一般公立學校,加上課外活動的成本,但會低於安親班、補習班的花費,更遠低於一所私立學校的成本。在家自學可已充分利用免費的公共資源,例如圖書館,網際網路,公共電視,博物館,和其他自學家庭教育的用完的教學資源。
在一般情況下,在家自學的需要額外的成本為: 為孩子選用一個的特別的套裝課程(如Alpha Omega, Abeka等);對具有天賦的孩子們設計適合他們特殊學程的費用(例如報考音樂班師資、對有繪畫天份孩子的培養);為學習進度超前的青少年,預備大專、或其他先修班的課程。另外由於在家自學的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如音樂、足球、體操等課程,父母們可能需要較多的預算支持。結論是:(1)對每個家庭的自學花費,每位家長有完全的控制權(2)不論你有多少錢,你都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高素質的教育。
10. 基礎教育應該專還是博?太早走專才教育合適嗎?
其實這個社會是由四種人組合而成,有人既專又博,我們稱之為大師,有人只博不專,是典型的整合協調人才,有人則只專不博,這是典型的專技人才,有人既不專又不博,這是樂天知命的人,每個孩子在小時已開始顯露特有的器質,有的多才多藝、有的鍾情一藝、有的平庸無奇,所以教育的方法應適性而教,有些適合走專才教育,有些適合走通才教育,當然人是會變的,有的又從專才走向多才,有的則從通才走向專才,父母需要隨著孩子成長做各種調整,其中尤要避免的是天才父母心態,過於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而誤用專才教育,讓孩子失去了生活能力,所以我們在孩子的生活智能部份相當重視,我們嘗試讓孩子自己坐車,買東西,退貨,舉凡生活的基本能力都讓其嘗試。
在家教育是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往往父母遇到挫折,會先思考如何改變孩子,而不是反求諸己,先看看自己哪裡需要調整,我以為父母應先求自己的靈命成長,再求孩子的靈命成長,如果注意力大部分在孩子身上,可能就已走入歧路,在多次與孩子的互動中,我發現自己的成長空間,譬如我期待孩子犯錯時勇於認錯,力求改過,而不是露出惶恐的眼神看著我,從孩子惶恐的眼神,我看到自己嚴厲的神情,我期待自己未來在孩子犯錯時,我可以用充滿接納的手拍拍他的背,很溫柔的說:「沒關係,下次不要這樣。」其實教養孩子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我們也只藉著過程遇見自己,與神和好,去發掘人生的真善美聖。